今天去看了「來自硫磺島的信」, 這部電影與「硫磺島的英雄們」是克林伊斯威特同時導演拍攝, 一部是以美軍觀點來拍攝, 一部以日軍觀點來拍攝, 算是電影史上的創意之一, 而以日軍觀點拍攝的「來自硫磺島的信」想不到在美國反而更加吃香, 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並在美國一些影評人協會拿下最佳影片.

所以, 我去戲院看這片時心中多少抱了點期待, 結果沒想到我竟然在戰事還未進行之前, 亦即美軍尚未登陸前, 不小心睡著了一會兒, 其實像米高福克斯大秀演技的「雷之心靈傳奇」我雖然覺得還不錯但也用劇情膠著不前時睡了一下, 但是呢, 我卻想到在看「硫磺島的英雄們」時, 三個立美國國旗的阿兵哥回國到處做秀時, 我也小睡了片刻, 雖然時間都只有約五到十分鐘, 但意外的巧合讓我覺得「來自硫磺島的信」與「硫磺島的英雄們」這兩片都是四平八穩的作品, 但是幾乎不能稱為戰爭片, 沒有戰爭片的緊張感, 電影花費許多時間在描寫軍人在戰爭進行時的感覺, 簡言之是內心戲過多, 而幾乎沒有戰爭片中會有的戰略、戰術運用及戰事大場面.

導演有意著墨內心戲並無不可, 但是實在太缺乏戰事場面及敘述, 完全讓人覺得電影裡上至將領, 下至阿兵哥, 都沒什麼大腦, 一堆阿兵哥在戰場上像肉靶子一樣被射殺, 這是我在看這兩片的感覺, 這或多或少是現實, 但也讓我覺得這場戰爭真是讓我看不下去, 像渡邊謙飾演的粟林忠道將軍在戰前的判斷及戰略非常有洞見也的確成功, 但在美軍登陸後, 粟林就像是坐困愁城, 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電影裡感覺不到因他死守四十天, 讓美軍傷亡慘重, 表現不出他以少擊眾, 勢必落敗仍不輕言放棄的壯志與無奈, 多數日軍在陣地即將陷落之際選擇自殺而不撤退, 不接受粟林將軍要求不得自殺, 應該適時撤退轉移陣地防守的命令, 拍攝出來的效果卻讓我覺得很愚蠢而非很壯烈, 中村獅童飾演的伊藤也讓我覺得蠢得可以, 我實在不知道拍攝此人的必要性在那裡? 拍日軍少數阿兵哥逃兵跑去向美軍投降, 結果反而被美軍嫌看守戰俘麻煩而被射殺, 這樣的畫面我覺得都仍然非常的美國觀點, 就像是Tom Cruise的末代武士或章子怡的藝妓回憶錄一樣, 電影外表十足的日本原汁原味, 骨子裡卻仍然是美式思維的編劇, 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已出版多年, 到現在仍可見其適用性, 而且看來西方人仍然是搞這一套. 日本本身不敢也不能製做與二戰議題有關的電影, 因為這種電影不但沒有國際市場也易引起其他國家反彈, 連「螢火蟲之墓」都能引少數激進者的非議, 認為日本人自作自受, 不應該同情劇中的兄妹, 所以二戰電影還是給其他國家拍, 讓其他國家來詮釋他們吧.

倒是德國這幾年已經拍過電影來詮釋他們的二戰史觀了, 在終戰60年之後, 德國電影推出所謂「終戰三部曲」:帝國毀滅、英雄教育、帝國大審判, 這三片我一直想找機會看, 雖然還沒看過, 但我想應該比讓我昏睡的這兩部硫磺島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rgivan 的頭像
    morgivan

    Ivan's Blog 請改連:http://blog.roodo.com/morgivan

    morgi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