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蓬萊仙島貞可愛,祖先基業在,
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過代。
著理解,著理解,
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
台灣全島快自治,
公事阮掌才應該。
蔡培火〈台灣自治歌〉

(本文寫於2000年)

壹、前言

  中華民國是推翻大清國而建立的,但對當時的台灣人民而言,這一段改朝換代的歷史成了外國史,清朝在對日甲午戰爭戰敗後,將台灣及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不管台灣人民贊成與否,住在台灣的清朝人,不遷回內陸的,從此就成了日本人,但是台灣人被迫成為日本人後,地位是與殖民地國家的人民一樣,從未得到平等的對待。

  生長於台灣的我們,於現在檢討日治時期的社會教育,很容易落入「抗日史觀」的民族情結裡,仔細思考日治時期的社會教育,我們會發現,一個政府控制和控制教育的力量大的可怕,在灌輸意識型態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得到外界的資訊以做比較,很容易就把教育內容信以為真而堅信不已。巴西的教育思想家Paulo Freire認為,教育若不是用來「馴化」人民,就是用來「解放」人民的,瞭解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的同時,更覺此言不虛,當時日本所進行的,即是「馴化」人民的教育,但同時也有一批知識份子,傳遞「解放」人民的教育思想。

  目前台灣的社會教育,注重的是終身教育、成人教育的領域,而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台的社會教育政策,是在於「馴化」台灣人民,所幸,此時代台灣的一些知識青年,在留學東京後,能將其所吸收的新觀念、新思想帶回台灣,企圖解放台灣人民的心智,希望讓台灣人民了解自己所受之不平等待遇,日治時期政府與民間投入社會教育的兩股力量各自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rgivan 的頭像
    morgivan

    Ivan's Blog 請改連:http://blog.roodo.com/morgivan

    morgi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